位置:首页 - 信息传真

该作者发布的所有文章
作者 匿名用户 2010-07-16 (1350 次阅读)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探索社区教育模式 寓教于乐老幼皆乐 

 

(本站转发日期:2010-07-16

 

近年来,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着力把社区教育纳入街道建设过程中,在探索社区教育模式上卓有成效。让婴幼儿挖掘潜能,让年轻人互相学习,让流动人口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社区真正成了寓教于乐的好地方。

立足居民需求,早教中心助幼儿快快成长

每天下午,家住国权北小区的女士必定抱着宝贝女儿,去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斜对过”转一圈,那里最近建了个社区优生优育指导服务中心。

这个优生优育指导服务中心,专为社区居民而建。原来,五角场街道工作人员在调研时,得知近几年街道辖区内的新生婴儿比较多,而80后父母对早教知之甚少,急需专家指导。了解居民需求后,五角场街道立足社区、面向家庭,先后投入150多万元费用,打造了这项“民心工程”。

指导中心针对03岁不同阶段的孩子开设课程,全方位发掘幼儿语言、音乐、认知、社交等方面的早期智力潜能。“我们还设立了专家咨询室,为社区里年轻的父母提供免费的个性化家庭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周晶说。

多年来,五角场街道扎实推进人口早教工作,从娃娃抓起推进社区教育。在03岁早教工作上,已形成1个社区优生优育指导服务中心、1个早教示范单位、5个早教指导站和32个家庭计划指导室的“1+1+5+32”指导服务体系,点面结合,条块联动,形成全覆盖的网络化管理,有效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了辖区内100%的婴幼儿家庭都享受到高质量、科学化的早教指导服务。

盘活社区资源,同伴教育带来心灵鸡汤

社区教育的内容宽泛而复杂,大到开设老年学校、社区大学,小到举办一场知识讲座、义务宣传。但最重要的是,在了解和激发居民的社区需求后,如何盘活社区教育资源,架起教育资源与需求之间的桥梁。

青春期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他们的想法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并可能带来自杀、堕胎、艾滋病等一连串社会问题。对此,社区教育该怎么做?五角场街道咨询了创建学习型社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胡守钧,这位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给街道出了个主意:杨浦区拥有14所全日制高校,是教育资源丰富的沃土,何不利用人才优势来解决这一难题?站在更宏观的平台上,五角场街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同伴教育。

2008年,五角场街道联手众多高校,以政府支持、协会操作、社区搭台、志愿者推进的运作模式,成立了阳光同伴俱乐部,共招募8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式的同伴教育,在同伴间倾听,在同伴间沟通,交流敏感话题,让同龄人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3年来,五角场街道的阳光同伴俱乐部先后举办了200多场活动,足迹遍布整个杨浦区。他们走进流动人口,共同探讨敏感话题;他们走进少管所、女子监狱,为同龄人送上心灵鸡汤;他们学习手语技能,为残疾人同伴传播社会温暖,在社区的平台上,引导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正视爱情、责任、生命、健康的意义。

建立社区精神,全面提高流动人口素质

五角场街道流动人口密集,街道意识到,这庞大的流动人群也应该是社区家庭的一部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增进他们对城市生活知识的了解,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社区教育在这一方面当仁不让。

来沪打工的流动人口以年轻人居多,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的宣传教育力度首当其冲。五角场街道组织300余名务工者参加《条例》知识竞赛活动,设置了丰富而实用的奖品予以鼓励。此外,街道还设立了外来务工青年亲情关怀服务点。

建立社区精神,是五角场街道立志要实现的社区教育蓝图。日前,五角场地区总工会组织了万达广场、梅园村酒家、德佐电气、林氏大歌星等非公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代表近30人参观了世博会,这让外来务工人员情绪高涨。来自星晨酒家的小陈到上海打工已两年,他说:这次来到世博园,让我不出国门看世界,长了见识,开了眼界,更坚定了自己的抱负。

五角场街道负责人陈殿良说:社区教育是社区范围内的整体教育,某种程度上有一个大教育的概念,流动人口需格外引起重视。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建立起社区精神、社区文化和社区生活圈,并逐步完善其中所需要的教育。

 

                           (来源:《文汇报》  选编:斯原)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