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上海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创新构建老年教育“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夯实阵地基础,以“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扩大服务覆盖面,形成了“实体筑基、数字赋能、点面结合、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
两大举措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推动老年教育服务能级全面提升,让百万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教育服务,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能时代。
一、系统构建:同步加强阵地和服务建设
上海市将老年教育纳入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系统性谋划和整体性布局,“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和“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作为扩大供给、提升品质、促进公平的“一体两翼”,做强“枢纽—网络”式发展新体系,推动上海老年教育从“增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
(一)“倍增计划”筑巢引凤:扩容提质夯实老年教育根基
作为“实体轮”,“老年大学倍增计划”着力打造区域老年教育的“主干枢纽”,显著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2022年,针对老年教育存在的“一座难求”结构性矛盾,上海市教委启动老年大学倍增计划,按照“数字化、特色化”要求,在每个区新增一所高水平新型老年大学,同时鼓励高校发挥专业优势面向社会举办老年大学。
这些新增老年大学不仅是区域老年教育教学中心,更被赋予“研发中心、资源中心、师资中心和示范中心”的多重功能,承担课程开发、模式创新、辐射带动等重要职责,成为区域老年教育发展的“枢纽节点”。金山区康城老年大学创新设立“生活场景学习中心”,每月轮流向周边社区开放,有效延伸服务半径。
(二)“数字进社区”赋能增效:精准服务促进资源普惠共享
作为“数字轮”,“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着力延伸“神经末梢”,致力于打通数字化学习“最后100米”。该行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以“数字赋能”为核心,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充分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的数字化学习需求。依托全市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助学志愿者,将优质数字学习资源精准输送到居村委、养老机构、睦邻点等老年人聚集场所,推动老年人从“不会用、不敢用”向“会用、想用”转变。
三年来举办活动超过3.5万场次,覆盖老年群体超过300万人。闵行区老年大学通过“1+n”管理框架,将优质课程配送至6家社区智慧学习场景,实现“校区—社区”无缝衔接,有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
二、实施路径:创新打造特色发展新模式
两项工作在“数字化”这一核心上交会融合,相互促进,共同重塑老年学习模式。在推进过程中,各实施主体结合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实施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实践。
(一)标准化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实施过程中,上海从“基本条件、课程教学、数字环境”等多个维度明确新增老年大学建设要求,突出“数字化”与“特色化”双核心导向。新增老年大学均须规划建设智慧学习场景,如VR体验馆、智能教室等。静安、杨浦等区在适老化改造、智慧设施投入等方面率先示范,充分体现“老年友好”理念。
在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方面,市教委联合市委网信办、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等单位共同推进,各区积极组织推动街镇、居村广泛参与,围绕有效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学习技能,形成市区联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嘉定区将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列入街镇成人学校(社区学校)年度重点工作,奉贤区年初即启动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大力培育老年数字教育学习榜样,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二)特色化发展打造老年教育新模式
新增老年大学立足区域资源和高校专业优势,推出一批“接地气、有亮点”的特色课程项目。
长宁区“同周学苑”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了一所新型老年大学;宝山区第三老年大学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办学,开设了老年航模、智慧花坊等课程;黄浦区老年大学(建国西路校区)打开校门面向市民开设课程,成功办成一所开放式的新型老年大学;浦东新区南汇新城老年大学依托临港优势,建成一所以海洋文化和气候教育为特色的老年大学;崇明区东滩老年大学针对农村老年人特点,创设“医食住行生活体验馆”学习场景,探索农村老年人数字化学习模式;杨浦区老年大学围绕“5519128”(五大学院、五个中心,19个系部、128门课)的办学设计,开发出系列化的智慧学习新场景。
在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中,各区结合实际打造特色品牌,推动老年教育服务常态化、长效化。普陀区石泉街道在居委设立“答案小站”,安排志愿者为老年人解答智能手机使用问题;徐汇区凌云街道打造“邻里互助学习点”,组织居民轮流分享数字技巧;杨浦区通过“彩虹课堂+睦邻云学堂”覆盖290个居委学习点,实现课程随需配送。
(三)数字化赋能创新服务模式
大力推进资源互通,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是新型老年大学建设和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的共有之义。新建的老年数字教育专题资源库涵盖“智慧出行、在线就医、数字安全”等12个门类,包括104门课程、840个教学资源,全部支持放大字体、简化导航等适老化功能。
各区也充分发挥主动性,形成特色发展格局:奉贤区编写《智能手机应用(进阶篇)》数字读本,通过“耆智e学堂”平台推送,满足老年人深度学习需求;针对老年人“不会用、不敢用”的痛点问题,青浦区打造北斗数字生活智慧站,集知识科普、课程学习、体验交流于一体;虹口区创新运用虚拟空间技术,打造“真人教师+虚拟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的“三师课堂”,突破传统教学限制,提升学习体验;浦东新区建立“需求调研—课程开发—配送服务”的闭环机制,持续优化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四大主题课程。
(四)全方位开展培训夯实师资队伍基础
全面开展师资队伍培训,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形成“专业导学+互助学习”新模式。
宝山区对专兼职教师、智慧助老学习团队和1+N师资团队骨干开展老年数字教育专题培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面向居村委学习点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达人”等开展智能手机专题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徐汇区定期召集智慧助老志愿者,举办系统化志愿者培训,全面提升志愿者智慧助老的能力和水平。静安区鼓励老年人从学员转变为助教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效激发了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
为壮大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各区还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黄浦区利用“新天地电脑沙龙”智慧助老学习团队,探索以老带新模式;松江区泗泾镇开展万名老人“掌上行”活动,动员中学生以老少结对的形式帮助老年人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
三、主要成效:点面结合实现发展新突破
经过扎实推进,两项工作的全面协同与深度融合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十四五”期间,上海完成18所区级和8所高校老年大学的建设任务,有效扩大了老年教育供给。截至2024年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已覆盖99%居村,开展活动超3.5万场次,配送资源近20万件,累计服务超300万人次,真正打通了数字学习的“最后100米”,构建起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
上海“双轮驱动”实践为超大城市发展老年教育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
一是要注重系统谋划,将扩大供给与提升质量、实体建设与数字赋能有机结合,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
二是要坚持需求导向,通过精准调研和持续改进,确保服务贴近老年人实际需求,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要推动多元参与,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支持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这种“实体筑基+数字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既缓解了老年大学“辐射范围有限”的问题,也弥补了老年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
如今,上海老年人既能通过“上海学习网”随时回看课程,也能在社区智慧超市体验刷脸支付,甚至通过“5G+VR”远程参观博物馆、云游祖国大好河山——“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乐学”的美丽图景正在申城大地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 / 简妮 选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