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会员之窗

(81 次阅读)
非遗雅韵 文化薪传——三林镇社区学校开展“非遗进园区”活动
(发表日期:2025-10-17)



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更多工作在三林的青年群体能够亲近、体验本土非遗文化,浦东新区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三林镇社区学校依托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党建引领社区教育三步走——走深、走宽、走实的实验》,将教育服务触角延伸至上海浦东软件园,实现了社区教育服务与产业园区的高效对接。

自9月启动以来,已陆续开展了“浦东绕龙灯”“三林刺绣”“三林瓷刻”和“海派盆景技艺”共4场非遗体验课,成功吸引了园区内12家企业,近百名年轻人的积极参与。

“浦东绕龙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合了舞蹈的肢体表达、戏曲的身段步法、武术的精神气韵与杂技的翻滚技巧。在课程中,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大家讲解了三林舞龙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通过老师的亲身示范和细致指导,学员们从初始的生疏摸索,逐渐做到默契配合,最终生动呈现出蛟龙腾跃的姿态。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不仅掌握了舞龙的基本技艺,更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魅力。

“三林刺绣”是浦东三林地区特有的地方刺绣形式,是上海地域文化中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它发端于宋元,成熟于清代,辉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员们系统学习了三林刺绣的历史沿革与工艺特色,并在非遗传承人孙春燕老师的细致讲解和手把手指导下亲自体验刺绣制作。大家从起初的生涩摸索到渐渐熟练运针,在这一过程中深刻领略到了三林刺绣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林瓷刻”,瓷刻诞生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是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用具镂刻书、画作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制品。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员们在非遗传承人张宗贤老师展示的精美瓷刻作品中,领略到瓷刻艺术的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在实践环节,学员们小心翼翼地在瓷器上雕琢,深刻体会以刀为笔的瓷刻技艺的精妙所在。

“海派盆景技艺”,主要采用庞家祖传的树桩盆景栽培法,加上家传《芥子园画谱》的中国山水意境和中国赏石文化相结合,其创作的树石水岸盆景作品为当今中国盆景的代表作及中国当代传世盆景之一,并在国内外屡获殊荣。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传承人庞盛栋老师详细阐述了该流派的独特风格及其造型原理后,进一步通过展示精美作品,深入剖析了构思、布局及技法细节,使学员对海派盆景形成了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在互动操作环节,学员在老师指导下发挥创意,修剪枝叶造型,体验精妙的盆景艺术。

此次“非遗进园区”活动成功地将优质教育资源送抵辖区各单位,不仅让年轻人亲身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到手工制作的乐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热爱的种子。此举有效拓展了“15分钟学习圈”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未来,三林镇社区学校将持续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更多居民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提升居民综合素质、构建学习型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浦东新区三林镇社区学校 供稿 / 简妮 选编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