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信息传真

该作者发布的所有文章
作者 匿名用户 2013-10-17 (1547 次阅读)

山东东营以新型农民学校为载体按需培训新农民

 

(本站转发日期:2013-10-17

 

 

山东东营新农校按需培训新农民 

庄户学校来了“贴身老师”

农民想学习,盼培训,可不了解农民需求的培训往往会走过场、成鸡肋。 

山东东营以新型农民学校为载体,改变“撒胡椒面”式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由组织部门牵头整合统筹,把培训资源“打捆”投入农村,农民可以“点师”培训、贴身培训。除了教农技,还教农民关心的防病健身、家庭教育,50多万人因此受益。 

“上一茬柿子部分出现了脐腐病,损失不轻。这一茬幼苗栽下去,要改变过量施用氮肥的习惯,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尤其是钙、硼元素的供给……”眼下,正值西红柿大棚种植换茬时节,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技术员、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教师颜培兴住进村里,白天在大棚里指导,晚上给农民上课。1013日晚,在大宋村文化中心的“八点钟课堂”,颜培兴向60多名菜农细心讲解种植注意事项,直到晚上11点才骑车回到家里。 

现在的东营市,课堂遍布田间地头,1500多名专家、干部成为农民的“贴身老师”。东营市把培训资源“打捆”投入农村,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庄户学校”,50多万名农民因此受益。 

传统培训没兴趣,却又“嗷嗷待哺” 

48万份问卷调查农民新需求 

东营市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很多,市县两级大都有农科所、水产研究所、林科所,县区都有农广校,多数都有职业中专,市里还有职业学院和技师学院,不过这些丰富的涉农科教资源都各自为战——农业局抓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人社局抓劳动力转移培训,畜牧局抓家禽家畜养殖培训…… 

大量自上而下的服务资源,在基层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而且过去的农民培训班,以“夜校”和党员远程教育为主,时间、地点和内容都不灵活,大家并不怎么买账。干部们反映,到村里培训,人员组织不起来;而农民则担心走形式,“有的不识字,有的在外忙活,你叫他陪你‘听天书’?除非倒贴钱!”利津县北宋镇任田村村民田任涛直言。 

怎样让培训更对农民胃口?去年初,东营市委组织部首先从群众需求入手开展培训调查。两个月时间,派出400多名干部走村入户,在1781个村发放问卷48万余份,梳理培训需求180多项。 

调查结果让决策者深思:农民对传统培训提不起兴趣,同时又“嗷嗷待哺”。农业技术仍位居农民学习需求首位,但如何防病健身、如何做好家务、甚至如何化妆,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民迫切期望在综合素质上跟上城里人。 

需求变了,培训怎么跟上形势?为避免“撒胡椒面”,东营市委决定由组织部门牵头农民培训工作,统筹各类资源,从村到市,建立新型农民学校。组织部门牵头负责力量整合、政策支撑等,实行市、县、乡三级负责制。 

新型农民学校变“千条线”为“一根绳”,把培训资源“打捆”投入农村,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与市场对接。同时,东营市根据农民需求摸底调查数据,建立“学员信息库”,每个人的理论需求、技术需求和下一步发展计划,都有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经有37万余名农民建有这样的学籍档案。 

“根据农民需求,整合资源,集成合力,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庄户学校’,实施一项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东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郑建军这样展望。 

1500多人进入师资库全市共享 

农民培训可按需“点师” 

董集镇刘家村的肉牛养殖户车新云养了快10年的肉牛,自认为经验丰富。有段时间发现喂过酒糟的几头牛趴着站不起来,她觉得是感冒,就在饲料中加了消炎药,牛竟然病得更厉害了。畜牧兽医站的刘建民老师前来诊断,告知她给牛吃消炎药同时喂酒糟,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诊断过后,刘老师召集附近养牛户现场授课,专门讲授什么饲料和什么药不能一起喂。学校办到了家门口,尝到甜头的养殖户如今一听说有培训都争着参加。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郭香墨教授,到东营给农民讲课的方式是:现场提问,你问我答,各种病虫害的棉花实物“跑”到现场供鉴别,特别符合农民的学习特点。他曾在垦利县新农校为棉农授课,通知420人,结果来了470人。 

培训要贴近农民,资源整合是首要工作。东营市新型农民学校总部师资库,已经收录1500多人。这些师资力量中,有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还有自学成才的“乡土专家”,农民培训人才资源得到最大优化共享。这些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因此东营实现了农民的“点师”培训:农民可以在师资库里“点名”要求某位老师指导。 

在东营区,有个农民培训“3公里教育圈”,农民家门口培训教学点有106个,实现农民“缺什么,就补什么”。在河口区,有个“慧民小喇叭”工程,无线广播安到每家每户,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全方位的教育。 

在市级层面,东营市开设“四类课堂”:“室内课堂”,以农村社区服务为中心,灵活举办农林、畜牧、科技等特色培训班,建有253处教学点、925处农民夜校;“基地课堂”,依托各类涉农生产基地,把课堂设在种植大棚、养殖基地、加工车间,建立143处教学基地;“流动课堂”,整合涉农部门培训资源,组建技术服务队伍,配置流动服务车,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网络课堂”,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行“菜单式”培训,农民通过网络进行自助“点播”。此外,市里还开通了新型农民教育频道和培训网站。   

时下的农民,不光是追求科学种植养殖,也注重提高生活质量。为此,东营市技师学校的老师奔赴设在全市各地的教学点,为村民送来一堂堂风趣的“家庭礼仪培训”和“教育孩子培训”。“家庭关系还有这么多学问。”广饶县杨斗村的董会英听后很有感触。 

为保证培训经费,市县乡财政每年列支新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其中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并对部门涉农培训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还拿出8000万元,设立全市新型农民创业基金,重点对成长型的农民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目前已扶持发展各类项目530多个。 

提升干群关系实现双赢 

9000期培训让50万农民受益 

如何给农民上课,是一个事关干群关系的新课题。在实践中,组织者发现,新型农民培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提升了村党组织服务能力和凝聚力,使村级组织找到了服务群众的载体,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推动迁村并居,动员农民来开会都是个难题,如今我们把培训重点放在如何过上现代生活上,听课后不用多动员,农民就纷纷报名。”垦利县永安镇党委书记隋艳珍越来越感受到农民培训的好处。村民耿春霞经过几次家政培训后,像换了个人似的,“以前总觉得,庄户人家拾掇个什么劲儿啊,上几次课后明白了,从土屋搬到楼房,不能再窝窝囊囊了!” 

现在,永安镇正围绕13个村、7000余人迁村并居,把培训重点放在倡导农村新生活、推动农民自主创业上。 

培训课堂设在乡镇教学点和产业基地,把学历教育办到了农民家门口。为了让培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东营市重点抓好农村干部、农村党员和产业带头人3个骨干群体的培训,在全市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免费学历教育。全市首批6122名中专以上学历教育学员中,有村“两委”成员3785名。 

目前,新一轮学历教育报名工作正在有序展开。东营市计划通过3年时间,使70%以上村“两委”成员达到中专以上学历,30%以上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且这些教育全是免费,参与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取得学历证书后全额报销学费。 

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一年多的时间,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000余期,50多万农民参加培训,一大批农民群众通过培训找到致富门路。如今,东营市的新型农民学校有33个市直部门单位、179个县直部门单位参与其中。涉农部门普遍反映,原来到村里往往找不到人、培训难组织,现在有了这个平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更到位了

 

 

  

                             (来源:人民日报      斯原选编)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