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协会 :: 工作简报
日期: 2015年08月28日 阅读: 747
浦东成协工作简报2015年第4期

 

 

 

 

 

 

 

浦东成协工作简报

2015年第4期) 
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教育协会秘书处编        2015828


  编者按:为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全市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乡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内涵建设的通知》精神,整体提升成人(社区)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满足不同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浦东新区教育局认真规划并扎实推进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内涵建设。本期书院镇成人学校的成功做法和有益探索,供分享。

 

推进内涵建设 提升办学能力

整合社会资源 服务社区治理

——书院镇成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书院镇成人学校发展势头良好,成绩喜人,赢得社会各界好评:2010年,校本课程《港·桥·城》文化涵养类课程获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称号、上海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一等奖、2006-2013年上海市百部(本)成人教育优秀培训教材(读本);《港·桥·城》主讲人、成校校长蔡国荣登上“东方讲坛”;同年,书院镇老年学校成功创建上海市示范性街镇老年学校;2011年,书院镇成校评为上海市成人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校;2012-2013年,书院镇被评为上海市学习型社区创建达标单位;2013-2014年,书院镇又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镇。

随着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成为2014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乡镇成人学校的功能职责,找准下一步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成校面对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居民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在融入与服务中有所作为,为此书院成校积极探索,在内涵发展道路上迈开了新步伐——忌模仿、求创新;不同质、求特色;去粗糙、求精细。这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书院镇成校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

阵地建设,擦亮窗口,内涵建设强基础

学校基本建设,夯实办学基础

书院镇,地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核心功能区上海临港新城分城区。书院镇党委政府为此化大力气加强学校基础建设。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3700多平米,累计固定资产516万元。拥有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和综合楼及配套辅助设施。2012年教育局校舍维修投入经费120万元,2013年市政府老年教育实事项目下拨资金100万元,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建设是办学的基础,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学校引进校企合作项目——云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创立与入驻,并从瑞典进口最先进的成套电焊实训设施设备,为临港产业区工人电焊工、水电工等培训奠定了基础。而电焊工培训站即将升格为上海市电焊工考核站,这又将大大方便临港地区的培训与考证。

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能力

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成校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村居办学干部三支队伍,是搞好成人与社区教育的核心层、主力军。目前成校教职员工8人;双师型占比66%;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兼职教师稳定在30名左右; 18个村居学习站点全部配齐办学干部。教科研水平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更是学校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多年来,镇成校教师曾获得浦东新区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浦东成协“南汇电大杯”、“社区学院杯”征文二等奖,中国成人教育期刊工作研究类优秀作品奖。2014年4月,校长评选为浦东新区“二次创业”先进典型人物。

制度文化建设,提供发展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保障。书院成校管理制度健全,岗位职责明确。成校除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规章制度外,还自行设计制作了“三册一表”,即:《老年学校管理手册》、《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手册》、《学习型团队建设手册》和《书院镇村居委创建学习型社区教育活动汇总表》等应用性、操作性管理制度。学校不仅教职工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对办学干部也进行年终考核,并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对村居委年度考核范畴,充分调动了基层办学积极性。

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内涵建设现特色

编写一套“文化书院”社区教育读本

书院是本“书”。校本课程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内涵式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特色发展。以《港·桥·城》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课程为引领,着手整理和陆续编写系列丛书,开发“非同质,有特色”、“人无我有,唯我独有”、“有区域特点,具时代特征”的书院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如《海洋文化之港桥城》、《红色文化之李雪舟烈士》、《农耕文化之东方葵园》,还有诸如《豆文化》、《猪文化》、《石文化》及《书院乡情村史》、《东海滩涂文化》等等。

打造一批“文化书院”社区教育基地

书院是个“院”。努力使其成为“学院”——居民开放式体验性学习新基地(场所)。2015-2016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整合资源,为居民搭建体验式学习平台的实验》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放了烈士故居与纪念碑开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葵园百果园、旺欣和祥欣公司开辟农耕文化(瓜、豆、猪文化)学习体验基地、书院人家复旦国学堂、东方葵园上海书协书法创研基地等。

开辟一座“文化书院”的百姓大讲堂

在社区学校、老年学校三个分部,村居委标准化学习点、市优秀老年人学习团队活动地开设“百姓大讲堂”,使之与“道德讲堂”、“东方讲坛”、“国学堂”等有机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化“德润书院,文明之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书中写精彩,院里飘墨香”。镇成校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密切联系,与公司企业、农业合作社以及文化名人牵手联姻,合力做大做强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书院”社区教育这一品牌项目的实践,为全力打造“文化书院”和书香社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书院人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增色添彩。

主动出击,重心下移,内涵建设展外延

加强村居学习站点规范办学,开展“梯队”指导

以洼港、新北村为第一梯队,引领新舒苑、洋溢村等第二梯队,带动第三梯队迅速成长。洼港的每周一课成了村民的周周会,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成了村委领导与老百姓沟通的“桥梁纽带”,成为社区治理的“前沿阵地”。洋溢村党总支在社区治理转型中,主动向政府提出要办常态化、标准化的村级老年学校,经与镇成人(老年)学校对接,今年3月25日标准化老年学校正式成立。到目前为止,全镇有11个学习点被列为上海市标准化老年人学习点。

培养“领军人物”、培育学习团队

新北村“草根书屋”和桃园村两个老年人读书读报小组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老年人学习团队。浦东电视台、《浦东时报》、《东方城乡报》、《新民晚报》等媒体先后上门采访报道。自主式的老年人学习团队,是老年人学习的新形式,也延伸了老年学校课堂教育,丰富了学习内容和形式。全镇有文化类、体育类、艺术类、技能类等老年学习团队近百个,其中47个团队列入上海市老年人学习团队。

聚焦两头,关注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教育

书院老年学校提出了“念好三字经,唱好三部曲”的办学思路与管理模式:“三字经”即“学、乐、为”,充分体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办学思想;三部曲即“1+3+X”有效的管理模式,“1”即1所镇老年学校,负责协调指挥、引领示范;“3”是指北部新港、南部书院、东部东场三个社区老年学校分部,有利于居住相对分散的农村老人就近就便入学;“X”即若干个村居办学点。目前,全镇村村有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村村都能收看远程老年教育节目。“1+3+X”老年教育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老年教育“质与量”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老年社会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将老年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养老机构、小区楼道、学习中心户,形成政府主导与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使老年教育形态更加丰富,老年学习更加方便。

青少年在接受学校教育之余,回到家中成为社区一员。镇成校在暑期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校外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服务社区公益事业,参与社区治理与建设。

统筹兼顾,开展好各类人群的培训教育

成人学校还要统筹兼顾开展好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诸如党员干部、在职人员、外来人口、残疾等弱势群体、“三农”公民教育、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燎原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等。体现“时时、处处、人人”的终身教育理念,带动国学、法律、健康、安全,以及行为规范、先进文化教育。让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类教育活动走进社区、贴近百姓,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养、科学文化和就业创业技能。在成校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机制,实现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社会进步的目标。

多功能、综合性、全覆盖的成人学校通过内涵建设,可持续发展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勿庸置疑。

 

 

 

 

 

 

 

 

 

 

<< 浦东成协工作简报2015年第3期 浦东成协工作简报2016年第1期 >>